南时从江苏、浙江跑到福建来搞“开发”的。他们把“吴楚”、“江淮”方言带到了福建,所以闽语当中,还保留了不少原始吴语的特征。准确地说,那时的闽中,有古吴语,有古楚语,当然还有古闽越语。福建方言是多源的。
不过这些先期闽的吴人和孙吴政权一样没成什么大气候。真正成了气候的还是中原来的汉人。他们从中原跑到福建来,原因也很多:有“避
”的,有“征蛮”的,有“谪遣”的。比如韩愈,就是“谪遣”韩愈谪贬之地虽然在广东
州,但那正是闽南话方言区。韩愈也好生了得,让
州的山山
都姓了韩(韩山、韩
)。不难想象,如果跑到福建的是一大批韩愈,会是一
什么样的情形。
中原汉人的大规模闽,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丧
以后。那时中原人每六个就有一个渡江避
,一等的“望族”随皇室定居在富庶的江浙,而且把宁镇一带的方言从吴语变成了官话;二等、三等的只好继续往南跑,所谓“衣冠八族”
闽,说的大约就是这些人。
闽的路线大约有海陆两路,定居
则有三个中心,即建瓯、福州、泉州。所以,后来建瓯话、福州话和泉州话就分别成为闽北话、闽东话和闽南话的代表。当然,现在闽南话的代表已变成厦门话了。这很让泉州人私下里嘀嘀咕咕,不以为然,因为厦门本属同安县,而同安县又属泉州府。但这就像上海话终于取代苏州话成为吴语代表一样,是无可奈何的事情—谁财大,谁气
。
迁徙的时间也主要有三次:第一次在南梁,主要定居于闽北;第二次在初唐,主要定居于闽南;第三次在五代,主要定居于闽东。“中原汉人三次闽之后,闽方言便都定型了。”(李如龙《福建方言》)
最初闽的中原汉人虽然分散在闽北、闽东和闽南,当真要说话,大约还是听得懂的。但闽北、闽东和闽南,毕竟山河阻隔,
路崎岖,既不同风,亦不同俗。说起来福建的情况也是特殊,首先是天
皇帝远,北面有吴语挡着,南边有粤语堵着,西边呢,又有赣语和客家话拦着。就是想和北方说几句话,也没了可能。所以反倒是远离中原的福建,保留的古语古音最多。其次,福建的地理环境也特别,移民总是伴
而居的,如果
系较长,移民们也可能溯
而上,或顺江而下,
别的地区。然而福建的河
都比较短,又大多独
海,河与河之间又有
大的分
岭隔着,移民们便只好分别在晋江
域(闽南)、建溪富屯溪
域(闽北)和闽江下游一带(闽东)互不搭界地各自折腾。
犬之声既不能相闻,也就更加老死不相往来。没有往来,也就生分了,最后,便连话都不通。
实际上闽语内最大的分歧正在山与海。山,就是西北诸山,闽北、闽中、闽西是也。海,就是东南沿海,闽南、闽东、莆仙是也。二者之间的分野“恰好与晋代晋安郡和建安郡的分界相重合”(周振鹤、游汝杰《方言与中国文化》)。这也不奇怪。郡县总是因人而设的。从陆路
闽的
西北山区,伴建溪而居,于是便有建安郡。从海路
闽的
东南沿海,伴晋江而居,于是便有晋安郡。前者从仙霞岭、武夷山向东南发展,后者从东南沿海向西北推
,等到两郡之间的空间终于填满时,各自的方言却早成定局。后来,本属泉州
辖的木兰溪
域(莆田、仙游)自成一个二级政区(宋元兴化军、明清兴化府),莆仙话便成了闽东话、闽南话这两块大石
之间的小石
。
历史、地理、政治一齐使劲,八闽也就互不通。
六、杂品
说完了闽语,就该来说粤语。